什么是平衡能力呢?

  新闻资讯     |      2023-10-30 09:54

在孩子的体适能中,有一个经常被家长忽略,但是却几乎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所有动作中的能力,离开它,我们寸步难行。这就是平衡能力。


什么是平衡能力呢?

平衡是孩子在动态或者静态条件下维持一定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也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


姿势调节和身体平衡需要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协同作用完成。



首先这3个系统将感受到的加速度及空间位移变化信息传入中枢系统,中枢系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再经过前庭脊髓传出信息作用于效应器官,最后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调节身体姿势。



平衡能力是一个整体的能力,是孩子其他感觉发展的基础能力。


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平衡能力的发展就能初步显现成果,当孩子可以抬头时,孩子的平衡感就开始能识别姿势的变化,并且把由此产生的信息传递给大脑。



孩子的平衡能力分为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是指保证孩子重心相较于姿势相对静止的静态姿势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是指在运动状态下,对人体重心和姿势的调整和控制能力。


孩子的平衡能力有多重要?

很明显,平衡能力是人体最重要的技能,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孩子的平衡能力存在问题,对孩子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身体素质的发展进步都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平衡能力在孩子10岁前迅速发展,在8岁前孩子就能形成基本的动作技能,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依赖于孩子身体在环境中运动,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孩子肌肉精确调节的锻炼。


更有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平衡能力好,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也较好,空间想象力比一般孩子优秀。相反,平衡能力不好的孩子,无法自如地控制身体。



同样,这些平衡能力不好的孩子,在理解空间关系的时候,会力不从心。


除此之外,有些平衡感不佳的孩子,对高度反应迟钝,所以经常爬高,意外受伤的概念远远高于平衡能力强的孩子。另一些则对高度过于敏感,任何高度都会害怕。



这些平衡能力差的孩子对头部的任何姿态变化都感到紧张,这导致他们情绪长期不安,容易以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消除心理的压力,常表现为多动和多话,这极大的增加了他们融入集体的难度。


孩子失衡有什么表现?

生活中孩子平衡能力差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在走直线的时候,身体会晃来晃去,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用手拿稳东西;逻辑能力差,语言发育也较同龄人迟缓;孩子撞到东西或者稍微被东西绊到就会摔跤。


如何在家中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这里推荐几个小游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走直线

用彩色胶带在地上贴一条带子,然后让孩子沿着带子走。两三岁的孩子做这个十分困难,但是坚持这么练习,可以增加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


而且锻炼的场所可以不限制在家里,平时带孩子逛街、逛公园,也可以在地上找一些直线让孩子走,类似瓷砖的缝隙,一条颜色特殊的花纹等。


膝上平衡

家长双腿并拢躺好,让孩子面朝着家长,然后家长帮孩子伸开双臂,同时进行双膝屈伸动作,将动作重复进行几次,期间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对视。


上下楼梯

找一个干净人少的楼梯,让孩子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孩子刚开始运动的时候,家长可以站在孩子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让孩子抓住,之后缓慢拉孩子上楼梯。


从搀扶孩子上下楼梯到逐渐放开手,在最后完全撤销协助,让孩子自由上下楼梯。循序渐进,一点点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不平地面走路

找一个不平的地面,类似于公园斜坡草坪,让孩子缓慢地练习上下坡走路,或者找一个稍微宽点的路沿,让孩子保持平衡走路。



也可以找个完完全全的鹅卵石小路,让孩子练习走路。随着孩子平衡能力的提升,逐渐掌握技巧,孩子能走的路会越来越长。


如果孩子不方便出门,可以把家里的被子叠起来,让孩子在被子上走路,同样也可以起到锻炼孩子平衡能力的目的。


单脚站

家长先辅助孩子抬起一只脚,站立2-3秒,接着逐渐过渡到家长双手扶着孩子站立,然后到单手辅助,最后过渡到独立完成单脚站立。孩子掌握了稳定身体的技巧后,就能加长时间进行训练。


孩子的平衡能力训练,绝非一日之功,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简单动作开始,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再慢慢地移除辅助,增加难度并及时辅助。



相信孩子的平衡能力会逐渐地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