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是多方面的,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这“五育”中,体育一直被视为我们教育的短板之一。体育运动是青少儿的“必修课”,但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运动还存在着盲点与误区,尤其是以下几点,家长们要注意啦!
1、孩子每天上下学走路40分钟,运动量足以,不需要进行其他运动锻炼了
锻炼既有量的要求,还有锻炼强度的要求。每天上下学走路,是个增加身体活动的好办法,但往往运动强度不足。上下学走路,仅仅算有氧运动,健康不仅仅需要有氧运动,还需要力量练习、柔韧锻炼、平衡锻炼、协调锻炼等。
青少儿应每天锻炼一小时,锻炼强度达到中等以上,表现为大部分运动过程中较费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因此,即使每天上下学走路,仍然要进行额外的专门锻炼,才能保障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2、学生阶段以学习为主,等毕业不忙了再锻炼
孩子身体各项体能运动素质、神经发育、骨质发育等都有发育关键期。过了关键期,锻炼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成年后动作笨拙,生活中没有自信心,社交能力弱等。
2.5-13岁是培养终身习惯的关键期,学生阶段没有进行骨质增强型锻炼,骨质健康一生都受影响,因此,我们提倡从小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并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反而能增强大脑前额皮层的功能,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与专注力,促进文化学习,提升学习成绩。
3、孩子不胖,就不用参与运动锻炼了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低体重并不等于健康。体重低,也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就与低体重有关。身体瘦弱,绝不能靠增加饭量来达到长结实的目的,因为身体活动不足的情况下,增加的饭量很可能转变为更多的脂肪,而不是转变为更结实的骨骼和肌肉。
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在锻炼中身体的震动、摇晃给了内脏极好的按摩,能够促进内脏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这时候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转化进入骨骼、肌肉,真正让孩子更结实。无论是肥胖还是瘦弱的孩子,都要将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等组合进行,配合运动营养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孩子每天认真上体育课,就不用再做其他运动了
学校体育,包括教育孩子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对待体育的态度,在课上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有教学的过程,因此,体力活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美国小学生体育课要求每天30分钟,而课外身体活动时间要求每天额外再增加30分钟到1小时以上。
因此,在体育课之外,同样需要继续运动锻炼,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此外,学校老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而孩子的体育锻炼内容,应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安排,比如生长发育快速期、青春期,需要骨质增强型锻炼,同时补充足够钙质;生长发育快速期后需要更多、更强度大的心肺功能锻炼、力量锻炼等。

在促进孩子锻炼方面,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健康成长发育,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并达到所需要的强度和需要的运动量,爱动飞跃青少儿运动馆,辅助孩子进行有效运动。和孩子一起缩减、限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小学生每天屏幕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缩短静态时间,增加运动时间,使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